Wednesday, April 08, 2015

聲色藝:我的香港藝術節2015

Fight Night - 意外驚喜,不談政治而令人經歷政治。台上五人由觀眾即時投票選出王者。由單靠外表,出口拉票,到玩候選人組合,觀眾對某些字與偏見的認同,主持由旁觀者變當事人,最後更由觀眾occupy the stage ,導演自己也因為這演出到不同地方演出而有不同體會。


Pink Martini - 不認識這組合,但樂隊現場表演有其魅力。他們有創作,也會翻唱不同語言的歌,鋼琴手Thomas用廣東語介紹懶洋洋的Sympathique「我唔想放工,我唔想食飯,我淨係想唔記得,我食一口煙」。再諗清楚,佢應該係想講「我唔想返工」⋯⋯ 現場聽就係唔同啲。不過整個流程可以更有心思,比如在下半場,他們唱完一首深情的歌後,跟接一首好似超人狄加嘅歌,再去番finale嘅一隻歌⋯⋯若果冇左超人狄加,氣氛buildup會仲正⋯⋯



Smashed (落地開花)

每人幾個蘋果,都可以玩到一個鐘。
難得蘋果幾乎從未落地,有一刻以為他們用的是假蘋果。
起初只拋幾個蘋果,到後來玩身份,玩性別種族,都在他們的互動間發生。
在看似一切美好之際,他們把蘋果和陶瓷茶具都掉得稀巴爛的,把起初的秩序都掃掉⋯⋯




佛蘭明高舞者有一份獨特氣質,驟眼看他們的燈光與編排很舞台,引導觀眾。男舞者的表演較女的為多,女的表演普通,男的技巧不容置疑。早年藝術節的flamenco藝團較多女舞蹈員的精采演出,他們有魅力,投射出一般情緒,結尾的encore部份更有即興的jamming ,這些都是這次看不到的⋯⋯




Samuel Beckett 的三部曲,有氣氛,但不理解。
Not I 的女角在漆黑的舞台上只看到她一張嘴巴,喋喋不休的講述著自己的故事。但沒有字幕,密集對白對我這個香港人來講是太難理解了。

Footfalls和Rockaby較有故事可依偱,關於等待和死亡。重複而慢慢變化的對白,讓你第一身感受到最後時光的等待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